跳到主要內容

Windows 8.1 RTM初次見面:5.小小的感想和建議

寫了從頭到腳對Windows 8.1的試用,我想來提出一點Windows 8時期的就有的一些看法。這些想法本來在從玩過Windows 8 Release Preview就考慮要寫了。到Windows 8上市之後一直拖到現在,我想,藉這個機會提出從Windows 8以來,包括Windows 8.1的一些看法在這邊整合起來。

微軟和蘋果兩個長期對手對於UI有著相當不同的的演進方法。Let's talk about it.


兩家作業系統家族的大略演進史
Windows家族本來分成家用和商用系列,分別是家用的95, 98, ME和商用的NT/2000。這個時期的介面都長的差不多。然後從2001年的XP開始家用和商用系統同走一條線,XP也開始出現了不少革新,最明顯的就是果凍條的工作列外觀,以及新的開始功能表,和控制台內容的分類。直到後來先後出了SP1和SP2才奠定了XP的地位。

隔了5年後大幅修改架構,賦予重責大任的Vista因為硬體要求一下子拉高太多,加上相容性問題和穩定性不足,相信不少人印象深刻。反而半透明的視窗和種種的改進被忽略了。於是2009年再出Windows 7,才比較讓人能接受。Windows 7開始重視觸控,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工具列上的快速啟動和工具列的內容整併的設計。

蘋果的桌面系統從2001前後砍掉重練,也就是所謂的Mac OS X,並且在裡面提供相容模式,把上一代Mac OS 9當成一個程式執行。Mac OS X從10.2版這種亮晶晶可口的介面,以及10.3的桌面系統Exposé和金屬風格的Finder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當時真的是精美,或許難怪後來Vista也想要在桌面設計這個方面有所突破吧。
上圖分別是10.2(Jaguar),10.3(Panther)和現行Mountain Lion桌面。
看起來介面上仍然是一家人。

2007年1月9日,賈伯斯在Macworld大會上向公眾正式介紹了iPhone,當年PDA和手機主流沒人想得到這個搭載iOS系統的iPhone,和後續iPad系列能會有這種動搖桌面系統的實力,會提到iOS是因為後續會有相關。當然,影響最大的就是Windows作業系統了。還有現在搶下大半行動裝置的Android,儘管光陣營內就搞得你死我活,不過它的設計邏輯和iOS比較接近,理由有機會再說。

新一代的全觸控行動裝置搞掉了像是黑莓一類做PDA的廠商,包括和Windows系統相通的Windows Mobile也大受影響。後來微軟整個砍掉重練,變成後來的Windows Phone,像交通號誌設計的Metro UI也是從這裡開始被注意。雖然始終沒有動搖iPhone和Android手機市占,除了應用少了點,系統順暢度的倒是還不錯,一直都有一票死忠支持者。

於是故事又從這裡接回桌面版的Windows。Windows一直是微軟的國本,大家不買桌機不買筆電,一台iPhone不但好玩好帶,還可以有很多傳統電腦做不到的事情。微軟於是把Windows Phone那套搬到Windows上,也就是Windows 8和Windows RT。


談談Windows 8(和8.1)本身的問題
記得當時Windows 8要出的前後,有則新聞提到微軟聲明Windows 8會提供Windows 7相容模式(抱歉我一直找不到當時的新聞)。而這句話講的就像是當年OS X相容OS 9的作法:Windows 8提供一個程式「桌面」,給User跑傳統的Windows程式,就像在用Windows 7一樣。

乍聽之下很合理,那為什麼大多數使用者看到的第一反應是「我不會用」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Windows 8是以行動裝置為訴求的作業系統
理想上,Windows 8做到了平板和桌面系統合一,也就是既能當平板系統用,也有傳統桌面。不過到底還是平板相容「桌面」的關係,這就造成實際認知與使用的定位問題。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昇級新的Windows目的是要一個更好用、功能更強大的桌面系統,而不是昇級成平板電腦用的作業系統。

所以在當初設計的時候,顯然就沒有把桌機和筆電這些既有的,也就是為數眾多的潛在昇級使用者擺在前面。偏偏Wintel的平板或觸控筆電不是太貴就是性能太弱,打算買新電腦不一定會把觸控螢幕當成必須要有的配備,尤其,這個配備可以差好幾張小朋友。在一般傳統筆電20~25k就有不錯的產品,Ultrabook也有許多30k上下就能滿足普羅大眾。這好幾張小朋友的比例是很高的。再加上傳統筆電的架構本來就會大量產生廢熱,以及高耗電這兩大問題,導致如果是使用接近筆電的低電壓Core i處理器平板除了重量只能在稍低於一公斤的重量之外,續航力多半也頂多3小時上下;而搭載Atom處理器的產品雖然比較符合行動裝置的續航能力和重量(約600g),和Android平板或iPad算是平起平坐,不過要拿來執行Windows真的就比較吃力了。畢竟,實質上Windows 8是從桌面延伸出來的平板觸控作業系統

新系統相容舊版是一種過渡方式。可要通吃兩種情境顯然不應該這樣做。尤其,Windows 8主要的使用者來源還是既有使用Windows 2000/XP/Vista/7的人。這樣的設計顯然主要是給觸控設備使用,變成用鍵盤滑鼠的只是順便,他們是被忽視的…


微軟的觸控大夢
微軟在Windows Phone和Windows 8上的扁平化設計,現在不論在iOS 7還是Google等陣營已經是種風潮,為什麼Windows 8被罵得最兇? Windows RT其實是為ARM處理器設計的Windows 8,難道蘋果公司完全沒有這樣的計畫嗎? 非也,iPhone 5S上的64位元的A7處理器應該就是未來擴展成某一代Macbook Air 11的藍圖。還是不要講這種太過預測性的假設,我要說的是,並非只有Windows 8把手機系統的東西搬到桌面系統,OS X Mountain Lion也搬了iMassege等在iPhone上的程式加入陣容,前一代Lion也導入了在觸控板五指往中心抓,螢幕上就會顯示所有的App,這和 iPhone上的操作是一模一樣的,只差在為沒有標配觸控板的iMac、Mac mini或是Mac Pro提供了鍵盤快速鍵F4。

我會舉這些例子,是這些方向的確是趨勢,各廠商幾乎都會往這個方向發展。可往往微軟可能是第一個帶頭的,卻也是那一個失敗收場的。微軟的觸控大夢至少可以追溯到Windows XP延伸出來的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這個十年前(2002)的產物。但是,最近這一年雖然因Windows 8出現,各式Windows 8觸控平板和筆電如雨後春筍般的推出,卻只是讓各電腦大廠的產品叫好不叫座。

試問給筆電硬上觸控螢幕就是賣點嗎? 答案顯然是備受挑戰的。除了價格之外,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就是觸控螢幕並不適合正常的傳統筆電。尤其是現在筆電都會標配的觸控板就能滿足Windows 8的各式手勢,觸控螢幕和觸控板兩者是功能重覆的設備,對於一個寸土寸金、重量錙銖必較的行動裝置,這是非常要命的。

Macbook系列的觸控板早已打破觸控螢幕筆電這吊詭的情況。它本來的目的是要滿足使用者,不再需要帶著滑鼠跑來跑去。然而,卻也突顯出觸控板的多點觸控是可以做很多事情,一般的廠商並沒有善加利用。多數的Windows 8筆電只做到上/左/右邊滑入,放大縮小這些Windows 8的基本功能,至於三指左/右上一頁下一頁、用兩指同時上/下移動表示Page Up或Page Down,就已經沒有幾家了。而用三指上下滑我的印象只玩到Asus和Samsung有做到,可兩家的設計還不一樣…更不要說這兩家從入門到中高階筆電都有,入門筆電的觸控板品質可能沒有很好,有時候還不太能馬上反應手勢。而Macbook不論是Air還是Pro系列,都是標準配備大大的觸控板,充分滿足及補足鍵盤不足的功能。

回過頭來,觸控螢幕也不能說真的沒有用處,剛剛是說對於所謂的傳統筆電是完全多餘的設備。相反的,包括可翻轉螢幕筆電(例如Thinkpad S230u),可以由平板獨立運作的產品(例如微軟自家的Surface和Surface Pro),或是像Aspire R7和Vaio Duo這類特殊訴求的行動裝置,就非常的合適。

所以,在這個產品策略造成的大問題上,微軟的觸控大夢不僅沒有促成太多的需求,更直接影響到利基產品,也就是正規桌機和筆電換新系統的意願。


從桌面跨足平板的設計
從Windows 8許多的功能,都能看到Windows 8基本上仍然是一套橫向操作的作業系統。怎麼說呢?

第一是「開始畫面」的設計。手上有iPhone或iPad,還有Android系統裝置的就可以試試,當從橫向轉成直向的時候是圖示轉向90度,而不是把原本橫的畫面得資料在直向時重新排列處理。這樣對使用者要找東西是會造成困擾的,對電腦來說也要另外記憶一組直式時的排列方法,非常的沒有意義。Windows 8和RT是只設計左右向畫面,而Windows Phone則是上下向畫面,所以Windows 8和RT才會是「電腦延伸到平板」的邏輯吧。

第二個證明這件事的設計叫做「分割畫面」。正巧,Android手機和平板上也有個對照組。我們來小小的比較一下:Windows 8設計的是一大一小的輔助視窗,當換成直式的時候作用就完全消失了。換言之這又是一個完全為橫向設計的功能。

而對照組三星某些中高階Android手機和平板有個類似的功能叫做「多重視窗」。這多重視窗感覺有點言過其實,因為就是一次同時做兩件事情,並沒辦法做三件以上的事情。雖然只限制某些App才能使用,可比較起微軟的分割視窗又明顯好上許多。三星的多重視窗是以對半拆為主要設計,所以沒有絕對的主從關係。用左邊多一點就給它多一點的畫面,用右邊多一點就讓右邊的畫面占多一些。而且這樣一來畫面轉直向時相關的仍舊有充足的空間可以使用,不會造成使用者一下子第二個同時在畫面上的程式就無法存在的情形。

反觀Windows 8是屬於固定比例式的設計。剩下小的只能當輔助工具,而轉成直向後就只能讓其消失,或者就變成每個App都必須再設計一套扁長形空間的UI。雖然Windows 8.1加入左右對半的分割點,不過恐怕仍舊只提供給橫向使用。

所以要進軍平板,直著拿不好用的系統怎麼去搶別人的江山呢?


給微軟調整Windows 8.1介面的建議
雖然比起Windows 8,Windows 8.1已經補完Metro UI該有的東西。實際上對於一般消費者恐怕是非常的無感,繼續延長Windows 7甚至是XP的使用年限。不止是外患,即使微軟提出支援XP的期限將近,還是有不少企業或是學校繼續使用,甚至還有廠商打算接力支援。如果在硬體需求之外,要讓使用者願意昇級,在介面上仍然建議以下調整:
  1. 開始功能表沒有回來其實是其次的,真正的問題在於開機後出現什麼,決定第一印象是可以延續使用習慣,還是是一個需要完全重新學習的陌生作業環境。因此建議針對於自行安裝或是昇級者,甚至是傳統預載的桌機和筆電,應該預設就是直接開機就進入到桌面環境。反之,平板、變形筆電或是觸控螢幕者預設就是同現行的開始畫面。
  2. 第一次使用開始畫面一定要告知兩件事:一是如何回到桌面,二是告知有新式的App可以提昇使用體驗。
  3. 開始畫面只需要一種背景,那就是和桌面一模一樣的桌布。那些圖樣不但多餘,破壞與桌面環境協調,而且會增加對新版Windows的陌生感。只有一種背景選項還有個好處,就是Metro環境的主要背景底色也可以直接固定下來,不需要再提供任何的選項。
  4. Windows 8.1回復的開始按鈕,和開始畫面的左下角的下箭頭,也就是會跳到所有程式的地方的按鈕,這兩樣應該在開始畫面要固定顯示。甚至游標移到下箭頭上,箭頭右邊應該出現像是"顯示所有程式"的字樣。
  5. 因為開始畫面相較於開始功能表來說,只有應用程式,故右邊原本隱藏式的選單應該固定顯示出來,至少需要找系統功能的時候不會讓人翻不到。
  6. 個人頭像的功能不應該只有切換使用者的功能。它應該提供進入個人資料夾路徑,甚至提供最近使用檔案清單。
  7. Skydrive App發展到Windows 8.1的功能足以做為Metro版的檔案總管了,不要再掛Skydrive的名字,反而是應當做一個兼具能同步Skydrive空間的檔案總管,才會和桌面的邏輯一致。
  8. 改進上述提及的「開始畫面」和「分割視窗」 的設計。至少目前看來Metro App可以在平板活得還不錯,這兩個問題分別是門面和重要的功能面,仍然建議見賢思齊。

微軟不可能一天變成蘋果公司
畢竟本誌很小,寫的內容可能不會動搖微軟的設計方針。不過,上述通篇還只有提到設計邏輯有關的問題,其他無論是市場定位、訂價策略,或是其他的技術層面幾乎是沒有…但我也相信微軟是渴望有蘋果公司的利潤比,一台Macbook的利潤要40台聯想的Ideapad才能達成,Macbook硬是可以讓中高階需求的使用者滿足,微軟自己做的Surface RT和Surface Pro平板已經面臨嚴峻的市場考驗,除了RT賣不出去,搭載Windows 8從上市以來一直都沒被看好過。

蘋果的成功模式可以是微軟的轉型借鏡,但絕非可以直接拿來照抄。因為Bill Gates時代就是Wintel模式成功吃下電腦系統市場,那是長期合作的模式。更不要說轉變後還是不是微軟,是不是消費者會買單的那個微軟,就看怎麼調整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indows 10試用:中文輸入法跟上微軟的車尾燈了嗎?

我們提到Windows 10有很多實用的新功能,也讓Windows完全回歸以桌面為主軸的作業模式。不過基本上除了Windows本身要好用之外,Windows 8中文使用者最沉重的問題莫過於輸入法這件事。這個問題,Windows 10也繼承了Windows 8的架構,完全以從XP開始支援的TSF(Text Service Framwork)架構輸入法為主,而傳統的輸入法需要大幅度調整才能轉換成這種架構。 其實新架構和以往架構對使用者最大的差別,一是新的才能支援新的Metro app,二是切換的某些重要快速鍵大不相同。其實還有第三個,那就是因應對觸控操作加強,輸入法除了所有程式統一一種設定,還會自行判斷在那個輸入框下該只能輸入英數字,還是直接提供中文輸入模式。這些種種的不同,到Windows 10上會不會繼續成為大家裹足不前的因素呢?

減肥版的Windows 7:就叫Thin PC!

瘦客戶端(Thin client)其實不是什麼新玩意。於是輕量化的Windows 7作業系統WinTPC因應而生。

WinSXS的官方解! 實測能奉還多少空間出來?

話說最近幫老家的Windows 7排除問題發現在去年年底微軟釋出一個 針對WinSXS會日漸肥大的清理修正檔案 。Windows 7吃下後就可以用「磁碟清理」去減少所占用的空間。據微軟的說法,放在WinSXS資料夾裡的就是系統更新元件時所需要的檔案。在這個磁碟清理程式的外掛釋出之前,是只有 清除Service Pack檔案的官方解 。 據微軟的說法,Windows 7的這個套件的功能在Windows 8之後已經內建。而事隔一年之後( Windows 8在2012年10月29日正式發佈 )才推出這個給Windows 7用,感覺上有一點遲到,不過至少是出現了。可惜的是還在使用Vista的使用者並沒有這個福利,沒辦法,這完全得看微軟的心情…畢竟除了不受歡迎之外,目前Vista也已經過了 主流支援 快兩年,正常來說微軟不會提供對應的功能性加強產品。 我們很好奇這個套件能讓系統刪掉多少不必要的東西。於是用虛擬機安裝乾淨的系統來測試,並且與其他新舊Windows系統比較。為了講求儘可能的公平,規劃了下列流程: